天才一秒记住【爱看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antiquessd.com
需要创造性思考时又能像艺术家般让意识自由发散。
传统学习理论描述的知识积累过程在他身上完全失效。
当同学们还在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苦苦背诵时,楚衍已经发展出全新的知识内化方式。
他只需浏览教材目录就能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,具体内容会像磁铁吸附铁屑般自动归位。
高三模考的数学试卷被他当成某种思维游戏。
解题过程不是逐步推导而是直接看到答案在抽象空间中的坐标。
高考放榜那天,全校师生看着成绩单上逼近满分的数字面面相觑。
只有楚衍知道,这场考试对他而言早已不是知识的较量。
而是觉醒意识对命题者思维模式的降维打击。
当老师追问学习方法时,他给出的认真听讲多做题标准答案,与内心那个翻滚的真相隔着两个世界的距离。
那些熬夜苦读的同学们永远无法理解。
真正的突破从来不在刷题数量,而在于认知维度那次致命的跃迁。
早在那个时候,他就已经参透了最根本的奥秘。
那时的楚衍并不明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意味着什么。
最初,他只是觉得课本上的公式突然变得透明了。
他以为这只是某种开窍。
比如近视的人突然戴上合适的眼镜,世界本就该如此清晰。
那一刻,楚衍看到了认知本身的结构。
不是通过比喻或想象,而是像工程师直视机床运转般直接观测到了思维活动的底层机制。
他终于意识到,自己经历的从来不是简单的变聪明,而是认知维度本身的坍塌与重建。
所以上一世,在中科院的档案室里,至今保存着楚衍的工作轨迹记录。
航空材料研究所三个月,解决高温合金疲劳断裂问题。
量子计算实验室五周,设计出新型拓扑比特。
生物神经信息中心两个月,提出意识编码模型。
每个研究所的主任都在评估表上写下相似的困惑。
他仿佛早就精通这个领域,只是来验证某个早已成竹在胸的想法。
“楚衍看透材料微观结构的眼神,就像上帝在看自己掌心的纹路。”
院士对楚衍有过这样的一种评价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