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爱看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antiquessd.com
而那些未被主流认可的思想,则如同量子叠加态般徘徊在存在与虚无之间。
在图书馆这个巨大的认知场中,每本书都是既死又活的叠加态,直到某个读者的意识对其进行观测。
而且。
人类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,或许远比传统哲学所描述的更为深刻。
当楚衍在清北图书馆的书架间穿行时,他逐渐构建出一个颠覆性的认知框架。
意识不仅是现实的反映者,更是现实的参与者与塑造者。
这个发现并非空想,而是有着坚实的现象学基础与理论支撑。
在量子力学中,著名的双缝实验早已证明,观测行为本身会影响微观粒子的状态。
当楚衍将这个原理扩展到宏观认知领域时,一个惊人的图景逐渐清晰。
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,本质上就是一系列连续的观测行为。
每一次认知活动都在促使某些可能性坍缩为现实。
历史上那些重大科学突破往往呈现多发现象。
比如牛顿与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发明微积分。
达尔文与华莱士同期提出进化论。
这绝非巧合。
而是当足够多研究者的意识聚焦于某个问题时,解决方案便从概率云中凝结而出。
不是问题本身变化,而是观测问题的意识维度发生了跃迁。
在生物进化层面,这一机制表现得更为神秘。
这种认知到现实互动模型在技术领域尤为显著。
楚衍在分析专利数据库时发现。
重大技术突破的申请时间往往密集分布在某个认知临界点之后。
就像宇宙背景辐射般均匀扩散。
站在这个认知巅峰上,楚衍看到的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。
传统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比喻已经失效。
他正目睹着认知维度本身的折叠与展开。
当主流科学还在三维空间里构建知识大厦时。
他的思维已经能够沿着时间轴自由移动,在原因与结果之间建立双向通道。
这种能力带来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累积,而是认知范式的核裂变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