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爱看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antiquessd.com
董仲舒、公孙弘、主父偃三个大龄政坛新手,开始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皇帝。
董仲舒以天人感应推说阴阳灾异,以儒学平决政事;主父偃则是纵横家术;公孙弘位于他们两人中间,以儒学修饰刑名之术。
董仲舒的影响力最微弱。
江都是吴国故地,离皇帝太远,江都王是刘彻的兄长里最骄横的一位,十五岁就在七国之乱平叛中当过将军,汉景帝为此赐过他天子旌旗,此事成为他毕生荣耀。
即使在刘彻即位之后,他仍然恃帝兄之威,时不时怀想旌旗十万攻城略地。
刘彻派董仲舒来当相,用意很明显了,倘若董仲舒能够以礼义降伏这位骄王,那就证明董仲舒治国是有一套的,将来从王廷重返汉廷,扶摇直上,也不是不可能。
庆幸的是,江都王对董仲舒还算敬重,据说董仲舒在江都推说阴阳,搞“天气预报”
很有一套,求雨止雨,无不灵验。
公孙弘的影响力则持续增长,博士做了很短的时间就升迁为左内史,就是后来的左冯翊,是治理长安及周边皇陵京畿的显宦。
虽然与董仲舒同为二千石,分量可是完全不同。
他有时候也会向刘彻进谏,例如刘彻要打通与西南诸国的联系,公孙弘就认为此举耗费民力而无所用,向刘彻力谏,刘彻根本不听。
但这些没有影响皇帝对他的敬爱,因为公孙弘为人“谈笑多闻”
,也就是诙谐博学,很容易相处,他从来不与刘彻过分争执,即使在廷议前与同僚商量好的事情,到了刘彻面前,他察言观色,会顺着刘彻的意思改口。
以至于名臣汲黯曾当着公孙弘的面向刘彻告状说公孙弘“不忠”
。
“不忠”
,从汲黯这个忠直刚正的人嘴里说出来,就是佞臣的意思了。
但是,公孙弘自认并非佞臣,他向刘彻表达心迹,说了一句让后世更认为他是佞臣的话:
知臣者以臣为忠,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。
27
“了解我的人知道我是忠臣,不了解我的才以为我不忠”
,这似乎是一句拙劣的狡辩,但史书却记载,精明无比的刘彻对这句话非常欣赏,以至于越是有人诋毁公孙弘,刘彻越是欣赏他。
因为,这句话确实不是狡辩,公孙弘劝谏皇帝珍惜民力,不要好大喜功,是符合儒家之道的;他不与皇帝当面争执,也符合儒家的温柔敦厚;他在廷议时“开陈其端,使人主自择”
,能针对问题拿出几套方案让皇帝定夺;而且“其行慎厚,辩论有余”
,能分析出道理,举止却很厚道,这说明公孙弘确有才能,不是一味奉承,虽小节有亏,绝非佞臣。
刘彻天天看在眼里,怎么会觉得他不忠。
但无论是董仲舒还是公孙弘,眼下都比不上如日中天的主父偃。
主父偃提出“推恩令”
,解除了三代帝王的心头之患,被刘彻大加赞扬。
主父偃也自恃受宠,大胆涉入内外朝诸多大事,他上书支持立卫子夫为皇后,令皇帝、卫青都倍感欣慰;他揭发燕王刘定国淫乱王廷,致燕王自杀,燕国绝嗣而废除,一时朝野震动,诸侯王更是听到主父偃的名字都会害怕。
这些都是皇帝家事,一般的大臣避之尚恐不及,以免惹上祸端,主父偃却毫不惧怕,还把伍子胥的名言挂在嘴上:“吾日暮途远,故倒行逆施”
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