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爱看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antiquessd.com
?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,简直可以说是因人而异,因地而异,因时而异,掌握一个正确的分寸难于上青天。
最突出的是因地而异,“地”
指的首先是东方和西方。
在东方,比如说中国和日本,提到自己的文章或著作,必须说是“拙作”
或“拙文”
。
在西方各国语言中是找不到相当的词儿的。
尤有甚者,甚至可能产生误会。
中国人请客,发请柬必须说“洁治菲酌”
,不了解东方习惯的西方人就会满腹疑团:为什么单单用“不丰盛的宴席”
来请客呢?日本人送人礼品,往往写上“粗品”
二字,西方人又会问:为什么不用“精品”
来送人呢?在西方,对老师,对朋友,必须说真话,会多少,就说多少。
如果你说,这个只会一点点儿,那个只会一星星儿,他们就会信以为真;在东方则不会。
这有时会很危险的。
至于吹牛之流,则为东西方同样所不齿,不在话下。
可是怎样掌握这个分寸呢?我认为,在这里,真诚是第一标准。
虚怀若谷,如果是真诚的话,它会促你永远学习,永远进步。
有的人永远“自我感觉良好”
,这种人往往不能进步。
康有为是一个著名的例子。
他自称,年届而立,天下学问无不掌握。
结果说康有为是一个革新家则可,说他是一个学问家则不可。
较之乾嘉诸大师,甚至清末民初诸大师,包括他的弟子梁启超在内,他在学术上是没有建树的。
总之,谦虚是美德,但必须掌握分寸,注意东西。
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,不能施之于西方,此不可不注意者。
然而,不管东方或西方,必须出之以真诚。
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。
1998年10月3日
辞“国学大师”
现在在某些比较正式的文件中,在我头顶上也出现“国学大师”
这一灿烂辉煌的光环。
这并非无中生有,其中有一段历史渊源。
约莫十几二十年前,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见成效,经济飞速发展。
文化建设方面也相应地活跃起来。
有一次在还没有改建的大讲堂里开了一个什么会,专门向同学们谈国学,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毕竟是保留在所谓“国学”
中的。
当时在主席台上共坐着五位教授,每个人都讲上一通。
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,说了些什么话,现在已忘得干干净净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