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热门歌曲 热门歌曲

如愿苏轼歌词完整版_如愿苏轼版歌词完整

tamoadmin 2024-09-20 人已围观

简介1.点绛唇(红杏飘香)苏轼2.苏轼有花字的诗有哪些?3.苏轼《蝶恋花·春景》4.求教真正的知识青年从军歌苏轼今日南风来,吹乱庭前竹。低昂中音会,甲刃纷相触。萧然风雪意,可折不可辱。风霁竹已回,猗猗散青玉。故山今何有,秋雨荒篱菊。此君知健否,归扫南轩绿。苏轼特爱竹,所谓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;无肉使人瘦,无竹令人俗”,更是脍炙人口、不胫而走的名句。苏轼爱竹,画竹,赋竹,多因竹所具有的神韵,正是他个

1.点绛唇(红杏飘香)苏轼

2.苏轼有花字的诗有哪些?

3.苏轼《蝶恋花·春景》

4.求教真正的知识青年从军歌

如愿苏轼歌词完整版_如愿苏轼版歌词完整

苏轼

今日南风来,吹乱庭前竹。

低昂中音会,甲刃纷相触。

萧然风雪意,可折不可辱。

风霁竹已回,猗猗散青玉。

故山今何有,秋雨荒篱菊。

此君知健否,归扫南轩绿。

苏轼特爱竹,所谓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;无肉使人瘦,无竹令人俗”,更是脍炙人口、不胫而走的名句。苏轼爱竹,画竹,赋竹,多因竹所具有的神韵,正是他个人精神气节的写照,作于元丰二年(1079年)湖州任上的《御史台榆槐竹柏》之《竹》诗,正是这种品质的形象表现。苏轼因看不惯一批把持朝政的“新进勇锐”的小人,在《湖州谢表》中发了几句牢骚,招来群小攻击,身陷“乌台诗案”,在囹圄中,见窗外竹枝摇曳,有所感触,写下此诗。

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。起始两句先写风中之竹的情态。起句不加修饰直叙其事,斩截有力,初秋时节,南风吹刮,此为缘起;再总写竹在风中的形象,用一“乱”字概括,竹无可奈何,任风摆布,颠来簸去,俯仰颤栗之态如在目前,恰似苏轼的处境“魂惊汤火命如鸡”。三、四句写声写形。竹枝摇曳,发出或低沉或高亢的飒飒声,如乐音飞扬,中音中律;枝叶纷乱披洒,如万千刀枪相对,兵刃碰击。咏物之作,贵在神韵,“须令在神情离即间”。此处写竹用两比喻,形神兼备,“实际如此,却写得新奇”。五、六句在百忙中插入议论。风声萧萧,冷寂而无生气,天地间一片风折雪摧令人惊悸的氛围。而竹呢,宁可折倒受尽摧残,也不接受任何污辱。这正是竹所特有的柔韧刚毅、气节凛然的品格。这两句妙在表面咏竹,实则抒写一己胸怀,在发大议论,“说自己身上,而不见其痕迹”。七、八句写风停竹止。南风终于停息了,翠竹又回复原本端正的模样。“猗猗”,美盛貌,如言“绿竹猗猗”。竹依然玉立亭亭,翡翠般的枝叶依然潇洒地四面披覆。真是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。竹之安然自若,骨节清刚,正反映了苏轼豁达的品格。

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打击仍然是沉重的。末四句,诗作忽然转而言菊,似与诗题不符,却正流露出苏轼大失望后“寄淡泊”的心境。由竹的遭际引发对故乡的怀念,“篱菊”荒废的担心,表达归隐的思绪。此四句与咏竹似断实续,无非托物以抒怀,“古人之不拘如此”,“余音悠然”。

这是一首托物抒情诗,作为古体,写得质朴无华而意蕴丰满,前人评此诗谓“其清冷简逸如渊明,其精悍如昌黎,其用笔周致如放翁,而翁无此气格高绝处”,信然。

点绛唇(红杏飘香)苏轼

中学的时候,我看过一本《苏东坡传》,不是林语堂先生的版本,作者是一对夫妇,具体叫什么已经完全记不得了。从那本书里,我开始跳出教科书上的苏东坡诗词,全面走近苏东坡这个人,并且彻底变成了老苏的死忠粉。

记忆最深的故事有两段,一段是与王安石的纠葛,另一段就是他的三段情事——结发妻子王弗,王弗的堂妹王闰之,红颜知己王朝云。老苏完全不同于那个时代的文人士大夫,他尊重生命中的每一个女人,不爱蓄养娇妻美妾,遇到一个,就是深爱,极其专情。这在那个年代,绝对是一股清流啊。

所以才会有“娶妻当如黄月英,嫁人就嫁苏东坡”的说法。

在中国古代,普通人家的女人都是有姓无名的,比如老苏这样的书香世家,他的妹妹也不过取名八娘而已,明摆着是按照排行来的,我相信不是因为老苏爸爸偷懒所为。因为老苏的祖母史夫人、母亲程夫人,甚至是弟弟苏辙的媳妇儿史氏,全都有姓无名。唯有苏轼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全有名字:王弗、王闰之、王朝云,有的还是老苏亲自所起,他对女性的人格尊重可见一斑。

而且老苏还有一个特点,珍惜眼前人。曾经我也以为,“一生一世一双人”才是爱情故事的完美结局,后来自己亲身经历了,才知道这叫不敢面对现实,也是一种“执着”,一种贪念吧。逝者已离开,好好活你自己的吧,活得不好赖别人就不对了。

老苏这么一个通透的学佛之人,自然懂得“无常”的道理。正如《金刚经》所言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情感也是如此,既然无常,活在当下就好。他与谁在一起,总是能看到她们的闪光点,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,他为这三个女人都留下了非常深情的诗句。

想必大家对老苏的专情,都是从下面这首词开始的。

这是苏东坡写给结发之妻王弗的,王弗是四川眉州人,16岁的时候嫁给了19岁的苏轼。王弗虽然出身不如苏家,但是记忆超群,颇通诗书,这一点让苏轼在婚后惊喜不已,从此开始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甜蜜时光。

苏轼在《亡妻王氏墓志铭》中说:

王弗在苏轼心目中,不仅是个贤妻良母,还是一面镜子,王弗的各种规劝,他都从善如流,而且终生铭记在心。这也说明了二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和相敬相爱之情。

相伴相知了11年之后,治平二年五月(1065年)王弗留下6岁的儿子苏迈,病逝于京城开封,年仅27岁。不知道当时老苏得伤心成什么样儿。

最后,王弗被葬回老家眉州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,与苏洵夫妇墓相邻。苏轼在《亡妻王氏墓志铭》里说:“君与轼琴瑟相和仅十年有一。轼于君亡次年悲痛作铭,题曰‘亡妻王氏墓志铭’。”

熙宁八年(1075年),老苏来到密州,这一年的正月二十日,他梦见了发妻王弗,便写下了前面那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》。

王弗病逝后,苏轼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,此时老苏32岁,王闰之21岁。

21岁搁在今天还是100%的纯正少女,但是根据宋代礼仪,“女子十四至二十”,如果不是丧服在身,“皆可成婚”。苏八娘16岁嫁给程之才,王弗16岁嫁给苏轼,史氏15岁嫁给苏辙,为什么唯独王闰之21岁还待字闺中呢?

原因只能有一个,王闰之从小就对老苏崇拜有加。她终于如愿地在王弗逝世后的第三年嫁给了爱豆。

王闰之出嫁之前是没有名字的,家中称其“二十七娘”。“闰之”这个名字,也是老苏后来给取的,因她出生在庆历八年闰正月。

苏轼后来在哀悼王闰之之父的《祭王君锡文》中说:“惟公幼女,嗣执罍篚。恩厚义重,报宜有以。”(《苏轼文集》卷六十三)

“罍”是烧茶的泥罐,“篚”为桑用的竹筐,这两个字虽是谦辞,却表明了王闰之的出身:一个擅长炊茶桑、地地道道的村姑。

作为一个村姑,自然没有她的堂姐王弗那般才华出众,在精神领域很难与老苏产生共鸣,但她温柔贤淑,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。特别是她对王弗之子苏迈视同己出,让老苏十分感动。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,从熙宁元年 (1 0 6 8年) 到元祜八年 (1 0 9 3年), 这是苏轼人生起伏最大的时期。王闰之陪伴苏轼从家乡眉山来到京城开封,尔后辗转于杭州一密州一徐州一湖州一 黄州一汝州一常州一登州一开封一杭州一开封一 颖州一扬州一开封,与老苏历经了乌台诗案、黄州贬谪等。在老苏被贬的经济困难期,底层生活经验丰富的王闰之和老苏一起摘野菜,赤脚耕田,带着苏家捱过了一次又一次考验。默默无闻地陪伴苏轼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阶段。

我早年读过的那本传记里,把王闰之描写成了一个粗鄙的悍妇,所以老苏常常回想起王弗的好,每每哭湿枕头。后来才发现作者欺了我。。。

王闰之与苏轼之间虽没有王弗那种浪漫的相知之情,也走不进老苏的心灵深处,但她对苏轼的爱绝不亚于王弗,她陪老苏走过了最艰难的人生岁月,不离不弃,如果这都不算爱。。。

苏轼后来在重阳节写的一首诗《明日重九,亦以病不赴述古会,再用前韵》里,这样称呼自己的媳妇儿:

“孟光”是汉人梁鸿的妻子。《后汉书》说梁鸿在江南给人做随从时,妻子孟光亲自舂粮,以维持生计,她与丈夫举案齐眉,相敬如宾。“老孟光”这个比喻,足见她在老苏心中的地位。

王闰之后来为老苏生了两个儿子,苏迨和苏过。不过,相伴25年之后,元佑八年(1093)8月,也就是苏轼被再度启用的第八年,46岁的王闰之染病去世。老苏又亲手送走了生命中第二个女人,这得是内心多强大的人啊。

毕竟是晚年丧妻,这次的祭文写得更加悲痛:

“惟有同穴”,这就是老苏的最直接的情感回应。8年之后,65岁的老苏在从岭南应召回京途中凄然而逝,其弟苏辙遵从老苏的遗愿,把他和在京西寺院里已经停放了多年的王闰之的灵柩一同安葬。闰之姑娘毕生的辛劳都值了。

朝云无疑是老苏晚年的一抹亮色。朝云是浙江钱塘人,因家境清寒,沦为歌舞伎,在西湖上讨生活。一次老苏与友人宴饮,招来朝云所在的歌舞班助兴,朝云是歌舞班里的台柱子,曼妙的舞技立即吸引了老苏的注意。此时的朝云年仅12岁,但是浓妆艳抹之下,总会显得分外成熟些。舞罢,众舞女入座侍酒,朝云走到老苏的面前。这时的朝云已脱去舞衣,换上了一身素净的衣裙,一股清雅脱俗的少女气息扑面而来,老苏的心微微一动。

此时天气突变,原来艳阳天突然被乌云遮蔽,变成了一种别样的景色。缪斯来了,于是就有了传颂千古的佳句:

明写西湖风光,实写朝云。从此,这一见后,朝云仰慕老苏的才华,决意追随老苏而去。王闰之也很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,为其赎了身,收在自己身边做丫头。是年老苏38岁,应该与年仅12岁的小萝莉未有男女之情。

朝云进了苏家之后,在苏东坡的亲手调教下,很快就能识文断字,粗通笔墨,不久便能吟诗作赋了。在朝朝暮暮的相处中,朝云与苏轼才走到了一起。但是俩人的关系有些奇怪,朝云一直以侍女的身份陪伴在老苏身边,到了黄州之后,也就是十八九岁的时候,才由侍女改为侍妾。不知怎么搞的,想起了《源氏物语》里面的紫姬。

朝云的地位虽然卑微,但她在精神追求和艺术感受上比王闰之更贴近老苏的精神世界。

讲个小故事吧。老苏有天吃完饭,摸着肚子慢慢散步,问身边的丫鬟仆人:“你们知道我肚子里是什么吗?”一个侍女说:“都是文章。”老苏摇摇头,又一人说:“满腹都是机械。”老苏又摇摇头。朝云说:“学士一肚皮不合入时宜。”老苏这才捧腹大笑,赞道:“知我者,唯有朝云也。”有此善解人意、兰心蕙质的好姑娘陪在身边,也许是老苏的福报。

元丰六年(1083)九月,老苏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,22岁的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儿子(这时王闰之还在世,不知道是如何相处的)。反正苏轼很喜欢这个孩子,并为他取名苏遯,小名“干儿”,孩子满月之时,苏东坡写下《自嘲》一诗:“人皆养子望聪明,我被聪明误一生;唯愿孩儿愚且鲁,无灾无难到公卿。”

可惜世事总不能遂人愿,几个月后,这孩子就夭折了。“老年丧子”之痛非一般人所能承受,对老苏的打击肯定无比沉重,对朝云更是带来了致命的打击,老苏在诗里有过记述:

字字泣血,形神俱损。从此,朝云的身体每况愈下,再无子嗣。

此后,老苏又几经宦海沉浮,被贬往南蛮之地的惠州(今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),这时他已年近花甲,眼看运势转下,难得再有起复之望,家里的侍女与侍妾都陆续散去,只有朝云跟着老苏翻山越岭到了惠州。对此,东坡深有感叹。

这首诗还有个序:“予家有数妾,四五年间相继辞去,独朝云随予南迁,因读乐天诗,戏作此赠之。”“乐天”就是白居易,白居易当年有一群美丽的姬妾,有名的就有好几个,所谓“樱桃樊素口,杨柳小蛮腰。”樊素和小蛮都是老白最为宠爱的姬妾。可是老白年老体衰时,将她们一一散去,樊素也离他而去了。。。朝云与樊素同为舞妓出身,怎会不令垂暮之年的老苏窃喜不已呢?俗话说,贫贱夫妻百事哀,老苏在最困难的日子里,还有朝云相伴,真乃人生幸事,也是他自己的人格魅力使然。

无奈不出三年,朝云就染上了瘟疫,最终耐不住岭南闷热恶劣的气候,念着佛经《金刚经》的“六如”偈(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”)去了另外一个世界,年仅34岁。

其实早在苏东坡为徐州太守时,朝云就曾跟着泗上比丘尼义冲学过《金刚经》,后来在惠州又拜当地名僧为俗家弟子。朝云死后葬于惠州西湖孤山,孤山栖禅寺的和尚在朝云墓上建了“六如亭”。朝云这个地位卑微的侍妾,却能被人凭吊至今,其人格魅力也是。

老苏的两个红颜知己,王弗与朝云,一个是少时夫妻,一个是老来伴侣,在老苏的心中,谁的分量更重,已经无法比较。芳魂已逝,独留老苏,也是一种折磨啊。

最后,送给大家一首我最喜欢的词,当然也是老苏写的:

苏轼有花字的诗有哪些?

? 红杏飘香,柳含烟翠拖轻缕。水边朱户。尽卷黄昏雨。 烛影摇风,一枕伤春绪。归不去。凤楼何处。芳草迷归路。

? 黄昏之雨,此写自己相思成疾卧对风烛,遂以虚摹与写实,造成共时之奇境。挽合之精妙,有如两镜交辉,启示着双方心灵相同灵犀相通但是无法如愿以偿之人生命运。

? 东坡此词艺术造诣之妙,在于结构之回环婉转。歇拍、过片,两人情境,一样相思,无计团圆,前后映照。起句对杏香柳烟之一往情深,与结句芳草迷路之归去无计,则相反相成,愈神往,愈凄迷。其结构回环婉转如此。此词造诣之妙,义在于意境之凄美空灵。红杏柳烟,属相思中之境界,而春色宛然如画。芳草归路,象喻人间阻绝,亦具凄美之感。此词结构、意境,皆深得唐五代宋初令词传统之神理。若论其造语,则和婉莹秀,如“水边朱户,尽卷黄昏雨”“凤楼何处,芳早迷归路”,置于晏欧集中,真可乱其绪叶。东坡才大,其词作之佳胜,又岂止横放杰出之一途而已。

此词意蕴之本体,实为词人之深情。若无有一份真情实感,恐难有如此艺术造诣。东坡一生,如天马行空,似无所挂碍。然而,东坡亦是性情中人,此词有以见之。此词之本事或缘起,今难考知了。

苏轼《蝶恋花·春景》

蝶恋花·春景

宋代:苏轼

花褪残红青杏小。燕子飞时,绿水人家绕。枝上柳绵吹又少。天涯何处无芳草!

墙里秋千墙外道。墙外行人,墙里佳人笑。笑渐不闻声渐悄。多情却被无情恼。

注释

花褪残红:褪,脱去

柳绵:即柳絮。

何处无芳草:谓春光已晚,芳草遍天涯。

多情: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。无情: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。

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,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。可是却总被“无情”所恼。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:不忘情于现实世界。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,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。

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,让行人更加惆怅。在这里,“佳人”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“芳草”,“行人”则是词人的化身。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,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。

综观全词,词人写了春天的景,春天的人,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。词人意欲奋发有为,但终究未能如愿。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,意境朦胧,令人回味无穷。

求教真正的知识青年从军歌

苏轼继柳永之后,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,最终突破了词为“艳科”的传统格局,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,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,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。下面是我整理的苏轼《蝶恋花·春景》,欢迎浏览。

蝶恋花·春景

宋代:苏轼

花褪残红青杏小。燕子飞时,绿水人家绕。枝上柳绵吹又少。天涯何处无芳草!

墙里秋千墙外道。墙外行人,墙里佳人笑。笑渐不闻声渐悄。多情却被无情恼。

译文

春天将尽,百花凋零,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。燕子飞过天空,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。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,怛不要担心,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。

围墙里面,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,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,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。慢慢地,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,行人惘然若失,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。

注释

①“蝶恋花·春景”,原本无题,傅本存目缺词。

②“花褪残红”:褪,脱去,小:毛本作“子”。

③“子”,毛本误作“小”。“飞”,《二妙集》、毛本注“一作来。”

④“绕”,元本注“一作晓。”

⑤“柳绵”:即柳絮。韩偓《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》诗:“往年同在莺桥上,见依朱阑咏柳绵。”

⑥“何处无芳草”句:谓春光已晚,芳草长遍天涯。《离骚》:“何所独无芳草兮,尔何怀乎故宇?”

⑦“墙里秋千”五句:张相《诗词曲语辞汇释》卷五:“恼,犹撩也。……,言墙里佳人之笑,本出于无心情,而墙外行人闻之,枉自多情,却如被其撩拨也。”又卷一:“却,犹倒也;谨也。”“却被”,反被。唐·胡曾《汉宫》诗:“何事将军封万户,却令红粉为和戎。”多情: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。无情: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。

赏析

本词是伤春之作。苏轼长于豪放。亦最擅婉约,本词写春景清新秀丽。同时,景中又有情理,我们仍用“何处无芳草(知音)”以自 慰自勉。作者的“多情却被无情恼”,也不仅仅局限于对“佳人”的相思。本词下片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,未必有什么寄托。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约词。王士祯所说的“枝上柳绵,恐屯田缘情绮靡。未必能过。”《花草蒙拾》指出本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。

“花褪残红青杏小。”褪对旨颜色变浅或消失。开头一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,句意为:暮春时节,杏花凋零枯萎,枝头只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。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:花儿已经凋谢,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,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。“残红”,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“青杏”,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,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。“燕子飞时,绿水人家绕。”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,绿水环绕着一户人家。这两句又描绘了一幅美丽而生动的春天画面,但缺少了花树的点缀,仍显美中不足。“绕”字,曾有人以为应是“晓”。通读全词,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,因而显得没有着落。而燕子绕舍而飞,绿水绕舍而流,行人绕舍而走,着一“绕”字,则非常真切。“枝上柳棉吹又少,天涯何处无芳草?”。两句大意是:树上的柳絮在风的.吹拂下越来越少,春天行将结束,难道天下之大,竞找不到一处怡人的景色吗?柳絮纷飞,春色将尽,固然让人伤感;而芳草青绿,又自是一番境界。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。“天涯”一句,语本屈原《离骚》“何所独无芳草兮,尔何怀乎故宇”,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,其思想与苏轼在《定风波》中所说的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一致。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。此时,他已人到晚年,遥望故乡,几近天涯。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。

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景色,虽也有些许亮色,但由于缺少了花草,他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,这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。作者被贬谪在外,仕途失意又远离家人,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,想寻找一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,谁知佳景难觅,心情更糟。上阕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。

“墙里秋千墙外道。墙外行人,墙里佳人笑。”墙外是一条道路,行人从路中经过,只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,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,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。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,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,使行人禁不住止步,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。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。这里,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,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,让“行人”去想象,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。小词最忌词语重复,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,“墙里”、“墙外”分别重复,竟占去一半。而读来错落有致,耐人寻味。墙内是家,墙外是路;墙内有欢快的生活,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;墙外是赶路的行人。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,作者留下了空白。不过,在这无语之中,让人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。“笑渐不闻声渐悄,多情却被无情恼。”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,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;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,而行人已渐渐走远。总之,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,四周显得静悄悄。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。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,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却心绪难平。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,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;心情起伏跌宕不已,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。男子多情,女子无情。这里的“多情”与“无情”常被当爱情来解释,有感怀身世之情,有思乡之情,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,有报国之情,等等,的确可谓是“有情”之人;而佳人年轻单纯、无忧无虑,既没有伤春感时,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,真可以说是“无情”。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,那“无情”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?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,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,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,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,作者并未言明,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,让人回味、想象。

下阕写人,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,让行人更加惆怅。在这里,“佳人”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“芳草”,“行人”则是词人的化身。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,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。

综观全词,词人写了春天的景,春天的人,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。词人意欲奋发有为,但终究未能如愿。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,意境朦胧,令人回味无穷。

知识青年从军歌(注释版)

此歌作于抗日战争后期,国民组建青年军时。世事久矣,后曾被误为中国远征军军歌,盖因远征军参与国际合作,且装备精良,需大量翻译、参谋和技术性军官与士兵,许多知识青年进入该军之故。网上多仅录全词,未见注释,然其词文质彬彬,今日之作者难望其项背,读者亦不易解读。边读边试注如下,收获良多,感慨良多!

君不见,汉终军,弱冠系虏请长缨①,

君不见,班定远,绝域轻骑催战云②!

男儿应是重危行③,岂让儒冠误此生④?

况乃国危若累卵,羽檄⑤争驰无少停!

弃我昔时笔,著我战时衿⑥,

一呼同志逾十万,高唱战歌齐从军⑦。

①终军,姓终名军,字子云,汉武帝时人。汉书有传言:南越与汉和亲,乃遣军使南越,说其王,欲令入朝,比内诸侯。军自请:“愿受长缨,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。”然终为南越所害,亡时年仅二十余,时人称为“终童”。终军是济南人,现在济南有终军广场。南越国都番禺(今广州市),为南越郡龙川令赵佗所建,佗亦汉人,籍在河北。

②班超,姓班名超,字仲升。父班彪,兄班固,姊班昭,人称曹大家(gū)者,皆汉之史家。超为抄书小吏时,曾望立功异域以取侯封,故投笔叹息:安能久事笔墨乎?明帝永平十六年,仅率三十六人出使西域,安五十余城,凡经略西域三十余年,封爵定远侯。

③语出《论语?宪问》“邦有道,危言危行;邦无道,危行言孙。”危,高峻也。孔子原意当为表现君子精神的言行,所处为开明盛世,可尽情表现,但帮无道时,说话要小心,但却不能做君子不该做的事,也就是说无论何时行事一定要端。歌出之时,逢国家急难,意欲鼓励青年表现出古之士的高尚精神。

④杜甫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》第一句“纨袴不饿死,儒冠多误身。”诸如“百无一用是书生”等不过读书人之牢骚,此处引用当为激将。

⑤羽檄,鸡毛信也,常指通报战事的急信。诗《代出蓟北门行》的第一句“羽檄起边亭,烽火入咸阳。”最后一句“投躯报明主,身死为国殇。”不知道作者是否有此联想。

⑥仿《木兰辞》“脱我战时袍,著我旧时裳。”句(整篇诗作的叙述亦仿《木兰辞》),仍用班超投笔从戎典。

⑦“一寸山河一寸血,十万青年十万军。”正是知识青年从军时的号召。多数人认为语出的讲演,亦有人言出自某诗人(想不起姓什名谁)。

齐从军,净胡尘,誓扫倭奴不顾身!

忍情轻断思家念,慷慨捧出报国心。

昂然含笑赴沙场,大旗招展日无光,

气吹太白入昴月①,力挽长矢射天狼②。

石一载复金陵③,冀鲁吉黑次第平,

破波楼船出辽海,蔽天铁鸟扑东京④!

①古人划天上星象为二十八宿(xiù)观测日月五星(太阳、月亮和水、金、火、木、土等五颗“行星”)的运行。苏轼《前赤壁赋》:“少焉,月出于东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间。”即二十八宿坐标法。太白,金星也,偶会穿过昴宿,也会与月亮靠近。虽然天象演变,但活用气冲斗牛或气冲牛斗的比喻,太白星竟是咱们吹进了昴宿和月亮,豪迈之情昂扬!多数引用此歌者皆曰:气吹太白入昂月,大约昴、昂二字太像,也怪不得别个,豕亥误人,以讹传讹。

②苏轼《江城子?密州出猎》最后一句“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。”天狼星主侵掠,射天狼当指平定外患。

③应指宋金石矶大战。绍兴末年,南宋军队由文臣虞允文指挥,在石矶大败金军,使金军未能如愿渡江南侵灭亡宋廷。“复金陵”指收复故都,此处实指凭此役迅速收复国民的首都南京,果然在1944年10月21日,国民军事委员会颁布《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办法》等法规后,不到一年抗日战争胜利。

④推想军舰和飞机向东北方向日本推进的景象,憧憬中国的反攻。不过此幕只有“攻克柏林”上演了欧洲版,国民也好、***也好均未上演这出解恨之快剧,只在自己的土地上表演了受降。

一夜捣碎倭奴穴,太平洋水尽赤色,

富士山头扬汉旗,樱花树下醉胡妾。

归来夹道万人看,朵朵鲜花掷马前,

门楣生辉笑白发,闾里欢腾骄红颜。

国史明标第一功,中华从此号长雄,

尚留余威惩不义,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风①!

①此段更是想象与豪情并生,顾不得用典,不过其中高昂之汉民族之精神溢于言表,与反清复明,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当属一脉,与今日和气、和谐、和平、共和之类的低调全然不同。

中国远征军军歌(知识青年从军歌)

君不见,汉终军,弱冠系虏请长缨,

君不见,班定远,绝域轻骑催战云!

男儿应是重危行,岂让儒冠误此生?

况乃国危若累卵,羽檄争驰无少停!

弃我昔时笔,著我战时衿,

一呼同志逾十万,高唱战歌齐从军。

齐从军,净胡尘,誓扫倭奴不顾身!

忍情轻断思家念,慷慨捧出报国心。

昂然含笑赴沙场,大旗招展日无光,

气吹太白入昂月,力挽长矢射天狼。

石一载复金陵,冀鲁吉黑次第平,

破波楼船出辽海,蔽天铁鸟扑东京!

一夜捣碎倭奴穴,太平洋水尽赤色,

富士山头扬汉旗,樱花树下醉胡妾。

归来夹道万人看,朵朵鲜花掷马前,

门楣生辉笑白发,闾里欢腾骄红颜。

国史明标第一功,中华从此号长雄,

尚留余威惩不义,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风!